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,引导青年学子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、传承伟大抗战精神,8 月 8 日至 12 日,青岛农业大学 “青春追光者 红色薪火传” 实践团跨越潍坊、枣庄、淄博、临沂、济南五地,以实地走访抗战遗址、开展文化调研、组织主题宣讲、进行深度访谈等形式,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,将齐鲁大地上的抗战历史资源转化为鲜活育人素材,用青春行动诠释抗战精神的时代意义。
踏寻抗战地标,在历史回响中铭记胜利征程
齐鲁沃土孕育着厚重的抗战记忆,众多红色地标见证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。实践团以脚步追寻历史足迹,先后走进潍坊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、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、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、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等 20 余处抗战纪念场所,在实物展陈与实景还原中,重温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与伟大胜利。
在潍坊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,队员们凝视碑铭上镌刻的英烈姓名,走进复原抗战场景的祠堂,仿佛置身于当年胶东军民浴血抗敌的悲壮战场;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内,《血战台儿庄》全景画以震撼的视觉效果,再现了抗战时期 “军民团结如一人” 的战斗智慧,让队员们深切感受铁道游击队 “扒火车、炸桥梁” 的英勇无畏;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里,“最后一口饭做军粮,最后一块布做军装” 的展陈,生动诠释了沂蒙人民在抗战中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,读懂 “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” 的沂蒙精神;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前,全体队员肃立默哀,在静默中追思为抗战胜利献出生命的英烈,将 “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” 的信念深埋心底。五日间,团队研读抗战相关革命文物百余件,聆听专业讲解 10 余场,实现了从 “书本中的抗战历史” 到 “实地感悟中的精神传承” 的跨越,让抗战精神在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中愈发清晰。
聆听口述故事,让抗战精神在细节中鲜活
“抗战故事从不褪色,讲述者的声音会赋予它永恒的温度。” 实践团深知,基层讲解人、守祠人的亲身经历与口述记忆,是抗战精神最生动的载体。此次实践中,团队专访了 6 位深耕抗战文化传播的基层工作者,用镜头与笔记录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抗战力量。
潍坊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的守祠人魏铁良,以 “三代人守护烈士祠” 的家族故事,讲述了祠堂从抗战时期的见证地,到如今抗战教育基地的变迁历程,“守好这座祠,就是守住抗战记忆,守住英烈的牺牲与荣光” 的朴实话语,让队员们热泪盈眶;临沂沂蒙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,通过 “一颗纽扣的故事”“一封未寄出的家书”,将抗战中普通战士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,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 “伟大出自平凡,英雄来自人民”;淄博焦裕禄纪念馆内,虽聚焦焦裕禄精神,但其 “心中装着人民” 的公仆情怀,与抗战时期 “为民族解放而战” 的初心一脉相承,队员们通过 “三件宝” 与破旧自行车,更深刻理解了抗战精神中 “无私奉献、坚守信念” 的内核。这些饱含情感的口述故事,让抗战精神从展板上 “走” 进现实,从历史记忆里 “活” 到当下,成为队员们心中最深刻的精神印记。
创新传播形式,让抗战薪火跨越围墙与年龄
作为抗战历史的 “聆听者”,更要做精神的 “传播者”。为打破抗战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,实践团探索青春化、互动式传播路径,让抗战精神在更多人心中扎根。
在安丘市新安街道归家瞳村,团队策划 “抗战精神启蒙日” 活动:“看图猜英雄” 游戏中,孩子们围绕抗战英烈事迹争相抢答;红色剪纸手工坊里,一张张印有 “抗战符号”“英雄肖像” 的剪纸作品逐渐成型;《歌唱祖国》大合唱环节,稚嫩的歌声与队员们的声音交织,红色旋律中传递着 “铭记胜利、开创未来” 的信念,40 余名参与儿童在欢声笑语中种下抗战精神的种子。在淄博市烈士事迹纪念馆外,实践团搭建 “流动红色驿站”,自制 300 余份抗战主题文化海报现场发放,结合走访见闻为 200 余名游客讲述抗战时期的齐鲁故事,让过往群众在驻足聆听中感受历史厚重。这种 “走出展馆、贴近群众” 的传播方式,让抗战文化突破年龄与场景限制,实现了 “润物细无声” 的育人效果。
凝聚青春力量,在传承中书写新时代担当答卷
五日实践虽短,却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教育与精神洗礼。实践团构建起 “学习 — 传播 — 转化” 的抗战主题实践闭环:从红色地标中学习抗战历史,从口述故事中传播精神内涵,从创新形式中转化实践成果。截至实践结束,团队累计覆盖直接受众 600 余人,形成多份抗战文化调研记录与传播案例。
“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,不仅是回望历史、缅怀先烈,更是要扛起传承的责任。” 实践团成员表示,此次红色研学让大家深刻理解了 “抗战胜利来之不易”,未来将把实践中的所学所悟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、服务社会的热情,在乡村振兴、文化传承等领域主动担当,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我,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,让红色薪火永不熄灭。
浏览 12361评论 61